Readlist - 202504

ShadowC

| 本文阅读量: -

“本文是阿树 2025 年 04 月的阅读记录,仅供参考,不对真实性和有效性作任何保障。”

20250429

  • 近年为什么再也没有类似《大宅门》《乔家大院》《大明王朝1566》《贞观之治》这种「字正腔圆」的剧了? - 知乎
  • 请不要对我发动量子波动速读 | 螺莉莉的数据中心
    •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任何阅读作品的行为都可以被看成一次「对话」。这一领域最知名的研究者就是 Uri Hasson。他的实验室曾发表了大量研究报告,将不同类型的作品(像是电影、录音)切片、混淆,播放给受试者,采集他们的大脑活动。有的片段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画面、音节之间的来回跳转,有的是一个有意义的动作或者词汇,而有的是更完整的一段内容。研究者发现,当人们听或看同一个故事时,他们的大脑活动会呈现相似的模式,这种现象被称作「脑活动的同步」,产生了相似脑活动的神经细胞被称作「镜像神经元」。倒放的语音和打乱的词语只会导致低级感觉和语言区域的同步,而有意义的故事则会导致高级区域的同步,这些研究揭示了「理解」这件事的神经基础。当我们在和其他人进行交流的时候,两颗圆滚滚的「大脑」也在进行双向同步。上课时,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脑活动同步得越好,往往意味着学生的理解就越好;情侣之间沟通时,脑活动同步得愈好,则意味着他们之间的感情可能更好。这种「同步」便是人们能够彼此理解的底层原理。”
    •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倘若你想要「习得」某篇文章里面的观点,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相互理解、脉络的传递、脑区的激活、神经连结的产生是需要客观发生的。快速用大语言模型服务生成出来的「笔记」并无助于这当中的任何一件事产生,只能让人产生一种「我读完了它」的快感。这也是为什么教育工作者鼓励学习者「亲自整理笔记」、「整理纸笔的笔记」:因为脑区的激活、神经连结的产生是需要客观发生的,这一步永远没有办法被跳过。”
    • “在「脑后插管」到来之前,学习依然需要付出实质的「努力」,为了彼此理解我们依然需要漫长地沟通,才能把对方思维的脉络「同步」到自己的认知系统中。无论是个人认知的建构还是社会的建构,都没办法通过工具「偷吃几步」。一个活生生的作者就站在那里,你怎忍心将它压扁,又任其尸骨随风而去。比起那些易得的精致之物,我更想看到「你」的阅读和「你」的想法,哪怕它磕磕绊绊,但我依然能够看到一个闪亮的灵魂。
    • 一次和 AI 写作有关的漫谈 | 螺莉莉的数据中心
    • 五金店日常_哔哩哔哩_bilibili
      • 真有意思啊,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20250425

20250424

20250422

  • 你是怎样申请到 PhD 的呢? - 知乎
    • “在讲学术界-工业界抉择的时候,他提到了自己的 diffusion model,Surya 说自己一开始其实是受 Jarzynski 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工作启发,纯粹出于智性美感想用热力学的方法研究非监督学习,之后几年这篇文章受到的关注不算太多,但后来却得到了一系列他们没想到的发展。”
  • 业主委员会的存在到底能不能给业主带来好处? - 知乎
    • “在地质学,地质学家最喜欢那种大峡谷,就是能一层一层的能看前后几千年几万年的切片。北京,就相当于业委会领域的大峡谷,因为这里小区多、且早,法律法规又齐全,可以很简单的通过看二手房,来审视业委会的作用。”

20250418

20250417

20250410

20250403

20250402

20250401

  • AI is Making Developers Dumb | James
    • “I wrote this post on my morning commute, and my Tube has arrived at its destination, so I’ll leave it here.”
    • 我已经抵达了目的地,所以我把这篇文章留在这里了。

Previous post

Readlist - 202503

Next post

Readlist - 20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