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生生存手册》书摘

ShadowC

| 本文阅读量: -

FROM 當代學生生存手冊

為什麼我需要這本小冊子?

  • 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在一個公平、法治的社會當中,我們的道德和良知要求自己對他人抱有善意,每個人也期待社會當中的每一個人都保持真誠和善良。

  • 事實上,包括教育在內,一切具備人文主義特質的事物都經由「生長」形塑出最終的樣貌。而構成生長環境的因素繁雜多樣,可能表現出來的結果也不能僅用「對錯」來概括。

  • 每個人心中對教育的理解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差異。而在本作當中,我們主張:教育始於個人參與學習的意願,終於個人的成就以及自我評價。

為什麼我不想學習?

  • 在理解了如何構建短期學習動力之後,我們就要面對一個更加複雜的問題:如何進一步地將一個又一個的短期目標串聯成中長期的學習目標,並為宏觀的個人終極價值服務。實際上這個話題會更加複雜一些,後面的幾個章。

  • 我們每個人的體質和心理素質均有所不同,總有這裡脆弱一點,或者那裡強一點的地方。嘗試讓一輛家用小轎車用超音速奔馳只會出現兩種情況:把汽車綁在超音速飛機上拖著飛,汽車會散架;或者逼著汽車加速、加速再加速,結果想必你也能想像得到,就算加速到死,汽車也不會衝到想要的速度,而且搞得太暴力還會把車開壞。

為什麼我怎樣都學不會?

  • 如果我們把不同科目對能力的要求加以總結,會發現其核心包含了兩個要素:「歸納整理」和「演繹推理」的能力。

  • 不僅英語,對於所有語言,在進行口語溝通時,每秒鐘傳遞的資訊量約為39比特。從這個數據來看,理解資訊的時,人們並不是靠逐個音節來猜測的,而是有策略的對信息進行加工和整合。

  • 讓語言模型來幫助我學習語言,這樣做要比讓記憶隨機內容的曲線幫我背單字看起來可靠多了。

  • 需要正確地認識到其背後對歸納總結能力的考察,發現自己不擅長的事情究竟有哪些,並且遵循一個合理的難度梯度來提升知識和能力,這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解決當下的學業問題。

  • 在我們現場作答一道題目時,這位老師有沒有仔細地觀察你解題的過程,能不能根據你做題的過程大致猜出你在什麼地方卡住了或者走岔了,能不能發現你不擅長這門課程的核心原因究竟是什麼。

  • 在認知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被稱作「知識表徵的激發擴散模型(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這個模型將知識的組織過程描述成大腦當中的一張網路圖,它把我們的記憶和概念表示為一些「認知單元」,每個單元都由一個節點和相關的元素或特徵組成,並由「關係」連接在一起。

  • 根據對學習者不同水平的要求,我們可以將其劃分到不同的類別當中。教育學領域當中的布魯姆分類法對此有非常細緻的闡述,限於篇幅在這裡只提出其中的一小部分。

  • 最低水準的要求是「記憶」,即學習者要知道這個知識的存在,在需要的時候能夠把它從腦子裡面提取出來。閱讀題所考察的大部分詞彙都處於這樣的水準當中。更高的水準像是「理解」,則要求我們不僅能夠知道一個知識的表象,還要能夠理解其內部的工作原理,甚至用自己的話來複述它們。對一些化學反應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就落在了這個區間。而「應用」則是大多數中學考試對知識水準的最高要求,即看到一個界定很模糊的問題時,我們需要從自己的知識庫當中找到正確的工具來解決這個問題。

  • 因為我們不再需要盲目地從概念空間當中檢索那些還沒有完全理解的知識,只需要沿著知識脈絡將所有資訊理清楚就好了。

  • 盲目的堆量和粗糙的復盤就像亂槍打鳥一樣,即便會有一兩隻倒楣的鳥被射中,但大多數知識還是會不翼而飛。

  • 但那個讓人感覺「暢快」的臨界值究竟是多少呢? 針對這個問題,科學家給出的答案是:85%,也就是學習者的錯誤率在15%左右時,學習效果最佳。這個規則不僅適用於人類,還適用於機器學習算法和其他動物的學習過程。在這樣的正確率下,學習者會更容易沉浸在任務當中,減少分心和疲憊感的出現。那些會讓我們覺得很上癮的遊戲,也都多多少少用了這個小技巧。

  • 因此,在闡釋85分以上的成績為「優秀」這個規則時,我們不光要將之理解為「在這場考試當中做得很好」,也可以將之理解為「當下的學習內容非常適合我們自己」。

  • 思維的同質性指的是我們對於相同的世界是否有著相同的理解,也就是所謂的閱讀「理解」,而「異質性」指的是每個人不同過往的經歷所淬鍊出來的人生故事,對應「作文」這種需表達各自見解的題目。

  • 為什麼我們對於相同的世界有著相似的理解?不同領域的研究者會給出不同的答案,而作為一名有認知神經科學背景的傢伙,我想給出一個腦科學的視角:因為面對相同的外界刺激,我們的大腦會展現出相似的活動模式。越是基礎的認知功能,表現出來這樣的特性就越強。

  • 我們在和他人進行一切溝通的時候,外顯行為和大腦當中的活動都會發生對齊和同步。像是呼吸,以及各種微小且難以察覺的行為。甚至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兩個人,其激素的分泌也會出現同步。一個人越擅長與他人進行同步,就越能夠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這種一致的步調正是思維同質性的體現,而那些社會機能不良的人,與之溝通的時候人們則會有「腦電波沒在一個頻段上」的感受。

  • 孩子會餓、排泄到尿布上之後會覺得不舒服,也會覺得無聊。照顧者必須及時地體察到這些需求,並給予響應(這又被稱為無條件積極關注)。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在接受照顧,也在體驗和學習如何與他人共處,也就是「同步」。這些源自早期生命經驗的能力會直接影響日後生活的各個方面,像是安全感以及溝通質量。這些經歷奠定了理解他人情感和語言表達的基礎。

  • 而對於語文來講,「明確的知識點」只在授課內容當中扮演了相當微小的作用。更龐大的一部分則是「溝通」,這是一個雙向同步的過程,我們和老師以及課本當中的內容進行「交流」,並進一步吸納這些想法,融入我們自己的生命經驗當中,最終體現為很玄學的「語言能力提升」。

  • 我們便拼湊出來了課堂教育的三個維度:情緒維度、能力維度:「歸納整理」、「演繹推理」和思維質量:「同質性」、「異質性」。

為什麼我完全無法專注?

  • 的確簡單的「懲罰」可以快速且有效地消除現象,但它並不能接觸到問題的核心。相反地,這種公開的攻擊和羞辱卻在殘害著孩子的自尊,以及其所有同班同學的社會認知能力。

  • 在進行冗長、複雜工作的時候我們常常會遇到「成就感」不足的問題,這個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會開始尋求這種唾手可得的情緒能量。短影音解決的並不是「腦力疲勞」的問題,而是「情緒低沉」的問題。

為什麼我的作文會這麼空洞?

  • 「系統性地了解周遭事物」並不相容。

  • 通常來講,解決這類問題的思路分為兩類流派。一種是尼采式的主張,強調「要將自我意志磨鍊得無比強大,來對抗這種龐大的洪流,在浪潮當中保持自我」。而另一派則主張順應當下的發展,並想辦法從中找到精進自我的方法。

  • 「被認同」並不意味著觀點的「正確」,換言之哪怕被批判也不意味著我們的文字是「錯誤」的。「正確性」建立在論證過程邏輯的嚴謹性和支撐觀點論據的充分性之上,而寫作的過程正是充分挖掘和表述這些觀念的過程。

  • 處理爭議是一件非常讓人頭痛的事。有些批評指教指出了我們論證當中的不充分,那我們只需繼續完善論述結構就好。但也有那些「只看屁股不看腦袋」的智障,發現你的立場與其不同便開始撒潑打滾,搞出一些對人不對事的攻擊。

為什麼我在面對重大抉擇時會感到迷茫?

  • 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現在,普通人花時間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已經沒有競爭力了,我們真的能夠守住自己的價值嗎?」 從一名前認知神經科學研究者的視角來看,我給出的答案是樂觀的:當然可以,至少短時間內不會有任何問題。

  • 「只有你所感受到的那個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個人的價值體系永遠建立在個人對這個世界的體驗之上。關注自我,關注自己對這個世界的體驗,最終發掘出的人性光輝是任何一種「現代技術」乃至「後現代技術」都無法替代的。

為什麼我沒有辦法逃離情緒?

  • 這個世界上無法直視的並不是天上看得見的太陽,還有心裡看不見的深淵。不敢觸及負面的回憶、沒有勇氣進行內部探索是可以被理解的一種心態。

  • 美國醫生Paul D. MacLean提出的「三重大腦模型」從進化的角度對人類的大腦結構進行了分類,進而解釋了大腦的演化路徑。它們分別是「爬蟲腦」、「邊緣系統」和「新皮質」。

  • 越處於進化起始端的結構,就越難受到主觀意願控制。譬如心跳,是沒辦法「說停就停」的。而邊緣系統掌管的各種負面情緒也具備類似的特點。這些面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自打人類還是「老鼠」的時候就已經被寫入了基因,因此不容易被馴服。 不過事情並非那麼絕對。在新皮質的諸多功能當中「元認知」是最重要的一個。它允許我們對自身認知過程進行觀察,產生獨特的理解並對其進行調控。

  • 這種能力通常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也是我們在面對自身情緒反應時,可以積極主動介入的基。

  • 那些會壓抑情緒表達的社會標籤。它們在做的是阻止人們對自己的情緒進行吐露和反思。這會造成的最直觀的影響就是:元認知無法被啟動,人會呈現出一種由邊緣系統控制的狀態,也就是情緒化、不理性、容易失控。

  • 這些大腦編碼記憶的方式決定了,我們很難完全摒棄情緒對自身產生的影響。每當身處一個環境時,我們不光被周遭的事物所環繞,整個空間也充盈著那些過往的情緒。倘若一個人的過往經歷大多都是積極的,那麼其。

  • 從畢生發展的角度來看,原生家庭真切地對每個人的生命脈絡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但每個人對它的態度卻並不一致。就我個人對身邊朋友的觀察,那些不相信「原生家庭影響」的人多半都是不太需要從原生家庭尋找人生意義的人,而受童年經驗所苦者則往往對此深信不疑。

  • 儘管我們不再面臨如同原始社會中的野獸襲擊一樣的直接威脅,但這種反應仍然可以幫助我們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和挑戰。例如,在工作中遇到緊急情況或面對競爭時,戰或逃反應可以提高我們的注意力和決策能力,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情況。 其他情緒也具備類似的特點,像是害怕可以讓我們產生自我保護的衝動,進而規避掉更多潛在的風險;焦慮可以讓我們提高警覺和注意力,並幫助人們準備好面對挑戰和困難;而厭惡可以讓我們避免有毒環境對生理和心理上的種種影響。

  • 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由兩個完全獨立的認知系統驅動工作,並不存在正負抵消關係,因此我們並沒有辦法透過刻意追求快樂來解決這些問題。

  • 我們可以處於強烈的情感當中,可以去感受到全身的血管都在劇烈地舒張和收縮,可以去感受肌肉的僵硬、頭腦的麻木和自己猙獰的樣貌。它們都是被允許存在的,在這裡我們的核心目的是充分地意識到這些感受,並認真仔細地體驗它們,這會為後面的認知加工提供充足的依據。

  • 除了「截和」底層認知加工過程,我們還可以通過積極調動新皮質,特別是額頭附近的額葉來控制情緒的影響,其中的魔法便是覺察。

  • 概念網路。

  • 只有將情緒的主體歸因於自身,我們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問題的解決。

  • 「覺察」和「理解。

  • 併在一起,我們便掌握了在認知系統當中自由穿梭的「超能力」。而這種技法有一個更加高級的說法,被稱作「內觀」。我們可以透過更加具象化的方式來描述這種覺察的過程,比如切換一個視角,以一個第三者的角度來審視當下的情景,並用語言對其進行描述。這種方式可以幫助我們修復因激烈情緒而造成的認知狹窄,從而更加客觀地看待和應對當下的情境。

  • 一切具備人文主義色彩的事物,其發展都是某種緩慢「生長」的過程,而不是「突變」的過程。

為什麼我沒有辦法面對自己?

  • 真正良善的並不是最終出現的那個結果,而是形成這個結果的過程。只有理解了那些過程,這些結果才會變得可以被「復現」。一旦事物發展的過程被忽視,那人性當中真正閃耀的部分就會變成空洞的道德教條,最後形成一種信念框架或者體系。

  • 女神異聞錄》系列作品的第四代Persona 4 Gold,它通過一種相對淺顯有趣的方式揭示了我們剛剛聊到的這種內源性衝突,以及他們放下長久以來束縛自己的空洞道德,面對真實信念的過程。

  • 抽象一定意味著細節的損失,而不好的抽象則會導致我們形成偏見和誤解。這些誤解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被理解成一種「迷信」,即將事物發生的邏輯以錯誤的方式連接在一起。

  • 認知偏誤。

  • 放棄思考是危險的,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將定義自己的權利讓渡給了外部世界。儘管「思考」看起來只是一個平白無奇的詞,但其背後蘊含的概念相當龐大:既包括了信仰,也包括了價值觀和個人信念。 這種放棄和讓渡是一場「豪賭」,我們在賭外界運轉的方式與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期待是一致的。但事並不一定會如人願,將自身的幸福交給毫無情感的「機率」並不明智。

  • 創傷性經歷不僅是一種記憶,也是構成我們人格的一部分,記憶和人格這種互為表裡的關係意味著我們的每一個行為都有可能牽動到這些創傷,這個時候那個叫作「杏仁核」的器官便會讓人感受到些許痛楚。這些記憶是無法被澈底抹去的,甚至很多人可能一輩子也都沒有辦法將其放下。儘管令人感到遺憾,但這是一個我們必須接受的事實,是一切心理調整手段的固有局限。

  • 如果繼續沿著時間這一軸向不停向過去探索一個人的人生經歷,就會發現任何一個人的經歷都不是一個孤島:當下的感受和表達都有其對應的歷史脈絡,而這個發展脈絡延續的長度可能要比我們想像當中的要長得多。 因此我們的一切行為和思考模式都不應該被看作一種「問題」,而是用來適應整個發展脈絡的一種「功能。

  • 對於任何一個複雜的系統來講,長出來了一個「功能」可能就意味著在另一些方面會受到限制。

  • 「畢竟一個成年人需要為他的一切負責,這也包括我這個雞掰個性和一切過往經歷。」。

  • 在理解脈絡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重新審視那些被創傷蒙蔽的持久力量,審視創傷中的正面因素。任何創傷都不是一片黑暗,通過梳理其脈絡,我們能發現創傷中蘊含的智慧與力量,這也是接納的一部分。

為什麼我必須忍受上學和考試?

  • 我們欠缺的到底是什麼?我認為是一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它是一個最重要的動力基礎,而反映到現實生活中,其對應的表象才是學習的動機。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動機,但藏在下面的這個社會支持系統卻被忽略了,這非常可惜。

  • 這實際上還是一種貼標籤的過程:你背不下來單字,做不對題,是你整個人有問題。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你這道題做不對只是因為和這道題有關的知識沒有搞清楚,對應的能力沒有培養起來而已。

  • 這正是一種認知錯配,分數的高或者低是一種對於學習能力好或者不好的評價。但這種評價模糊而容易泛化,進而衍生出各式各樣的動力及情緒問題。因此在這裡請允許我重申本作的立場:無論是問題的解決還是能力的掌握與否,它們都是中性、沒有好壞而且可以被解決的實際問題。因此將目光著眼於這些問題而非分數和排名,這對我們的幫助會更大。畢竟十年之後,你可能不會記得某一次考試考了多少分,但在學習當中所體現出的個人成長會一直陪伴著我們,這種成長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 這對父母實際上只是在不停地證明自己的無能,沒有能力去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甚至他們自己在破壞這個社會支持系統。他們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焦慮,這種龐大的負面情感盤旋在整個家庭的上空帶來了巨大的不幸。他們也不能和自己的孩子共情:這個時候那個孩子其實需要的不是這些。這個孩子需要的是大人和她手拉手去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

  • 自出生開始,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個可能性不斷收束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加,無論是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還是生活當中可供選擇的選項都在變少。

  • 教育始於個人參與學習的意願,終於個人的成就及自我評價。

  • 那些常出現在教參裡面的話術,那些「通俗」的理念,「跳一跳摘桃子」每一個老師的教案裡面都有寫呀,寫了也沒有用,你們班的小猴子不會跳,在樹下都要餓死了呀。

  • 道理誰都懂,但是道理不能說服任何人。因為道理是空洞的結果,探索這些道理的過程才是智慧。我們需要的不是道理,我們需要的是智慧。 智慧是最重要的,所以最後我想用這句話,為今天的分享做一個結尾:不要停止思考。